
外来马的数量自古就并不充裕。为了改善马匹的体格和耐力,历代帝国常以“引种—杂交”为手段:从西域、南方等地引进马种,交配给本地的华夏母马,试图培育出更高大、体力更强的良驹。可是,受气候、饲养条件、疾病侵袭等因素制约,大多数外来品种在繁殖与成活上都显得脆弱,最终多在自然选择的淘汰中消失。战乱的秦末又把这一切推向更险恶的深渊,改良后的马种在战火中屡遭毁伤,许多珍贵的种马和后代渐次死去,甚至在战场与军队的调动中也难以保全。于是,汉朝初期的征战马,仍然以本土的华夏马种为主,数量上的优势显现,外来品种在军用马队中的比例非常低。
在那样的局势下,兵马的供给常常依赖于有限的本地马匹与现有的改良品系。传闻中,汉高祖时期在全国搜集马匹之事或许也有很多难度,甚至传出四匹毛色完全相同的马在全国范围内也难以觅得来,驾车出行者必须以同色马匹共同搭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优良马种的稀缺与珍贵。
直到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汉朝才重新打开眼界,逐步从西域了解到汗血宝马等传说中的良骏。来自丝绸之路的商旅与使者把关于这种高大、耐力卓越的骏马的故事带回长安,汉廷对其的兴趣逐渐升温,开始尝试对外引进并择优培育,希望借此提升皇家军马的素质与战备能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原与西域在马匹品种与养殖技术方面的交流与贸易往来。
发布于:天津市传金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