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和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烽烟·风骨——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学术沙龙,8月7日在黄浦“思南文学之家”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梅兰芳与海派文化”“梅兰芳在上海的历史足迹”“抗战时期的戏曲艺术”等话题展开论述。随着学术沙龙的举办,黄浦区正式开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抗战烽烟初起,正值梅兰芳艺术生涯的巅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移居上海,以其艺术家的敏锐与担当,编排了饱含民族气节的经典剧目《抗金兵》和《生死恨》。这两部作品犹如战鼓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士气。然而,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他毅然从民族大义出发,蓄须明志,辍演舞台。梅兰芳挥毫作画,《松柏有本性》彰显铮铮铁骨,他创排新剧,《抗金兵》《生死恨》唤醒国人斗志。
活动现场
回顾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会发现他和黄浦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联结。位于黄浦区思南路87号的思南公馆,正是梅兰芳在抗战时期的居所。位于外滩的国际饭店,在1935年举办了欢送梅兰芳赴苏联演出的大型宴会;梅兰芳1936年还在此宴请了卓别林。黄浦区的上海天蟾舞台,是梅兰芳《抗金兵》和《生死恨》两部作品首演的戏院。上海音乐厅的前身南京大戏院,则是上海解放后,梅兰芳剧团连演三天,慰问解放军的舞台。从舞台表演到文化革新,从名流交往到气节彰显,位于黄浦区的这些重要文物史迹,呈现了梅兰芳在上海的艺术创新、中外交流以及海派文化浸润。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表示,此次学术活动以“烽烟”与“风骨”为题,意在提炼出那段时代精神的精粹。而梅兰芳正是那种精神的象征,他是传统艺术的代表者,更是现代民族意识与精神的积极践行者。他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气节,更关乎艺术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立场与使命。
活动现场,黄浦区发布“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黄浦区)”主题线路,两条线路分别围绕梅兰芳在上海的戏曲演出和日常生活,涉及的点位既有演出场馆,也有老字号品牌店。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制作的“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黄浦区)”主题线路导览视频,游客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物点的打卡,深刻理解梅兰芳的艺术人生与上海难分难解的渊源。纪录片《梅兰芳在上海》也将登陆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起,黄浦区陆续推出以“五个一”活动为核心,覆盖多样化载体、面向全社会参与的系列主题纪念活动,从一场专业学术探讨开始,到一场群众文化活动收尾。“五个一”系列活动包括一次学术沙龙:“烽烟·风骨——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沙龙活动;一个主题展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黄浦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一部实景红色文艺作品:实景光影多媒体广播剧《福兴布庄》;一处红色文化服务窗口:“红色露天博物馆”综合服务窗口以及一场主题活动:“红色露天博物馆 红色故事用心说”决赛展示活动。上海昆剧团将携抗战主题现代昆曲《自有后来人》精彩选段,献演上海书展黄浦分会场及2025昆曲雅音会相关活动。
传金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